醜小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聽過:醜小鴨因為天生條件未如理想,被嫌棄、被看不起。到日漸長大以後,經過年月的洗禮,逐漸呈現出獨特個性及風味,讓人另眼相看。
2011年份的波爾多紅酒就是這樣的一隻醜小鴨,在天氣反常的年份誕生,又要面對跟其他偉大年份的對比,還有市場心態影響以及各方的批評。
極具挑戰的天氣
天氣是其中一個主宰葡萄酒質量的因素。2011年寒冬過後迎來了春天,但這個春天來得太早,又來得太溫暖,四月已經感覺到夏天的溫度,是自1900年以來最高溫的紀錄。這樣的天氣促成了葡萄提早發芽及開花過早,到了五、六月持續高溫以及缺乏雨水,導致不少葡萄園嚴重缺水,部份葡萄藤還有被曬傷的跡象。
可是到了七月天氣反常,可以說是有大過180度轉變。這月成為了波爾多30年來最冷的七月,雨水是有一點,但來得太遲及太少;到九月份再來一場暴風雨,不少葡萄園被迫提早進行採收,是自1893年最早的採收期。
勇於取捨
因園內只有部份果實得到完全成熟,勇於果斷地作廢部份未成熟或者受損葡萄的農莊,才能確保質量,但同時這動作更進一步縮減本來已偏低的產量。要產量?還是要注重品質?每個酒莊的取決都不一樣,但完全可以在製成品中反映出來。
2009以及2010的波爾多都被喻為世紀偉大年份,天時地利的配合,臨近收成期的日間天氣和暖,晚上清涼,葡萄可以在樹上慢慢成熟到最完美的程度,沒有外來因素迫使提早或延遲收成。釀製出來的成品亦有高度評價,2009年得到100分的酒莊有19家, 2010年有10家,甚至乎葡萄酒還在釀製中,在賣酒花時已有多家酒莊價格創下歷史新高。
面對如此強勢,2011年這隻醜小鴨確實惹來了不少歧視,更有被形容為一個能夠被遺忘的年份(jancisrobinson.com ‘a forgetable year’),但是隨着時日的洗禮,這隻醜小鴨終於能夠展示個人魅力了。
10年琢磨大變身
無可否認這是一個產量低的年份,但亦有酒莊用心經營,縱使困難重重,仍然能釀造出佳釀。陳年10年後的今天,已經很ready。它呈現出經典波爾多紅酒的滋味:沒有偉大年份澎湃的果香、濃郁木桶香或高酒精度及豐滿的酒體,反而是優雅的乾果香,帶點森林樹木氣息、加上蘑菇香草以及幽幽的茶葉香,中度酒體,順滑的丹寧,那正合我的口味!
在翻閱資料當中,有趣地看到近年不少酒評家做了一些回顧工作,對這個曾形容為「能夠被遺忘的年份」平反。英國酒評家Andrew Jefford在2016 年*提到當年給2011的負面評價為 「miscarriage of justice(冤獄)」,因為在2016年試飲的時候發現2011葡萄酒的「風格經典、慷慨博大、架構堅實、能夠經久陳年,而且是一款真正適合配餐的葡萄酒。」
我非常認同Jefford的見解,現在市面上亦有不少2011年份具性價比的好選擇,我的首選是來自Saint Emilion、Margaux及Saint Julien小區的。
為何要談及這隻醜小鴨?因為10年前某個下午在香港聖母聖衣堂,跟對方說了一句「我願意」,從此這個年份變得別具意義。
閱讀參考:
*The Decanter – Jefford on Monday: Kicking the Hell Out of Bordeaux 2011
網上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