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香港有Coffee Fest? 咖啡活動策劃人Fiona Lau

2011年起,倫敦、紐約、巴賽羅那、柏林、東京、台灣等大城市陸續出現咖啡節活動,以嘉年華的形式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愛好者,透過形形色色面對面的交流活動,將咖啡於短時間內推廣至不同層面。本港近年亦逐漸有更多的精品咖啡店佇立,反眏市場開始對咖啡品味有所追求。

當大家都覺得第三浪潮咖啡浪潮早在幾年前已在香港萌芽,那各位又有沒有冀盼過香港有屬於自己的coffee fest?

上集提到近年活躍於大大小小咖啡活動,暫以活動搞手身份界定自己角色的Fiona,在被問及「點解唔搞『香港咖啡節』?」時不禁歎氣,究竟發生了甚麼事?

咖啡慶典的可行性

隨著第三波咖啡浪潮(the third-wave coffee)在全球掀起,「咖啡」一詞已不局限於即溶沖劑或是連鎖式的集團經營,更構建屬於自身的一套文化。

從咖啡豆的風土產地、烘焙處理,到咖啡師的沖煮過程,當中講究的技術及細節,甚至衍生出杯測(cupping)的品評專業。咖啡不再是餐桌上的附屬品,而是具有獨立地位的文化產業,使香港更有基礎舉行咖啡節。

談「香港咖啡節」前,不如多了解Fiona除了市集,近年香港還有甚麼咖啡相關的活動是她有份負責?

「嘩,等我諗吓先,Brewers Cup (Hong Kong Brewers Cup 香港手沖咖啡大賽)、 BC (Hong Kong Barista Championship 香港咖啡師大 賽) 、 CTC (Hong Kong Cup Tasters Championship 香港杯測大賽)、 Coffee in good spirits(香港咖啡調酒大賽)…….. SCA香港區比賽大致上係呢啲,其他比較輕鬆嘅比賽,例如AeroPress Championship, zero waste latte art throwdown 、open call for barista 等等…… 另外仲有同其他品牌一齊搞pop up store 。」

多重身份

數著數著,似乎超過八成在香港發生的咖啡盛事Fiona都會「落水」。她的參與程度由開初只是負責聯絡選手和籌委開會的小妮子,簡稱核心外圍的外圍,至近年成了核心最內圍,擔起了所有持份者的對頭人和大內總管,是個活生生的chatGPT。

「小至買張紙巾係你,由最核心嘅外圍慢慢負責各層面,包括場地set up、sponsors、logistics、相、直播、收據、計分、brew bar….. 訂水、訂飯、做badges、印cert etc以至聯絡WCC……」

與咖啡節的距離

回到咖啡節議題上,既然Fiona已有不下十次籌劃業界公認大型活動的經驗,又是國際咖啡比賽常任籌委成員,她認為香港與「咖啡節」的距離有多遠呢?

縱觀其他地區的咖啡節,例如上海的陸家嘴咖啡節、倫敦咖啡節等,所舉辦的內容著重咖啡相連的生活元素,又會將咖啡和酒的文化融入,甚至有遊戲攤位等,透過慶典的形式,成為當地人每年一度的重要節日,歷時長達整整一星期,不論業內人士或市民都一同盡興,令人不禁引伸討論,香港是否有足夠的文化土壤去舉辦相同規模的嘉年華。

「香港資源太少喇!睇番其他國家搞咖啡比賽,政府會有好多資助,好坦白講冇資源嘅話,幾有心都冇用。齋講場地,要有規模、要搞得好好睇睇、要engage到唔同嘅人、要有氣氛,首先要夠大同有人流,香港除咗中環海濱同西九最近做音樂會嗰個位,你仲諗到邊度可以做?兩個都係政府場,除非有金主,或者佢主動搵你做,否則自己入紙貿貿然租場好貴!」

「再者,我個人覺得現時香港咖啡文化尚未形成,仍在建立階段當中,未屬於主流層面,尤其是精品咖啡。我哋日日喺呢個圈就覺得大家越飲越專,又好多人討論,但跳番出嚟睇其實唔係㗎……」

咖啡界的瓦努瓦圖

被問及若要在香港舉行一個咖啡嘉年華,Fiona 指出當中能包括以下元素:

「咖啡、茶、酒、音樂、比賽」

「大家有去過其他國家嘅coffee fest都知,呢個唔應該係一個淨係畀圈內人玩嘅,所以要諗埋點樣去吸引圈外嘅人。如果係一個樂園,一個嘉年華,表演、sharing(分享會)、workshop(工作坊)、tasting(試味活動)、coffee pairing(將咖啡融入饍食配搭)等等……呢啲可以豐富參加者體驗嘅嘢走唔甩啦!」

「有一年上海有個類似活動,咖啡嗰邊除咗嚟自世界各地嘅展覽攤位,隔離就有All-STARS(滙聚世界咖啡冠軍的明星賽事),比賽本身已經會吸引人駐足,仲要係全世界最top嘅得獎選手飛晒喺你面前喎,本身唔識咖啡嘅都會想睇吓啦!」

「如果可以將生活上嘅各種元素都串連埋一齊當然最理想。再者,咖啡、茶、雞尾酒呢三樣嘢喺最近呢一、兩年越嚟越多玩法。」

翻查資料,過往不乏餐廳及私人團體以「咖啡 x 文化」作招徠舉辦活動,但和筆者認識和期望的「咖啡節」總是有點落差,其氣氛和討論程度遠不及鄰國。

不過,某本地咖啡烘焙品牌曾聯同數碼平台在2021年連續兩個週末於深水埗舉辦了一個以「咖啡文化節」為名的活動,牽頭集合了該區的咖啡店、不同類型的選物店、手工啤酒雜貨店和文化人。

那是一個破格的嘗試,迴響亦證實了「咖啡節」的可行性,但筆者會定義它為社區性活動,距離心目中的「香港咖啡節」明顯仍有好一段距離。如果下一步可以擴展至整個九龍區?再如果有一個全港Coffee Hunt?如果有一天,如果有如果……

嘉年華式盛會

試幻想香港能有屬於自己的咖啡嘉年華,以樂園的形式去舉辦,不論業內人士或市民都一同盡興,吸引國際上不同的咖啡品牌前往香港,跨越語言障礙,作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。正如上文亦有提及,咖啡已是一種愈發重要的文化產業,從咖啡豆考究到社交場所的生活環境,有其特殊的文化地位。嘉年華的形式則能進一步擴闊受眾範圍,令更多人從中明瞭咖啡在當代的魅力。

The Beatles創作歌手約翰•連儂說過:「一個人做夢,夢想只是空想;一群人做夢,夢想就會成真。」愛從苦中的最甜而來,有如Fiona的咖啡人會以推廣文化視之為己任,儘管中間會有艱苦的時間,仍為香港的咖啡文化不斷努力,使整個行業一直向前。

「不是因為看到希望而堅持,而是因為堅持而看到希望。」

筆者希望不久的將來,香港能與國際齊名,有屬於香港的「香港咖啡節」。

詞彙解釋:

1. 咖啡浪潮(the coffee wave)

咖啡浪潮能早見於美國烘豆師Trish Rothgeb以咖啡發展的歷史脈絡所劃分。而第三波咖啡浪潮主要以咖啡文化普及後,人們開始進一步研究對咖啡的品味,令咖啡文化走向專業及精緻化。

2. 精品咖啡(Specialty Coffee)

精品咖啡協會(SCA)在近代為精品咖啡定下標準,必須在杯測(cupping)中獲80分的評分才能算得上精品咖啡,而不滿80分只能為商業咖啡。

3. 杯測(cupping)

杯測是專業咖啡師就品鑑及判斷咖啡豆的標準,透過嗅覺、舌頭觸覺與味覺將咖啡香氣、水溶性滋味及口感,以一套標準化的工具及流程作量度,並用文字與分數呈現。

作者:j0ytotheworld

ImNuts

Urban Nutters是幾位熱愛飲食的Nutters成立的網上飲食媒體,訪尋各路飲食精英,深入淺出講解不同的飲食知識,同時召集一眾志同道合的Nutters,組織全港獨一無二的飲食社群。

留言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